2025年上半年,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/2.22亿千瓦时,较2024年底增长约29%,储能领域正迎来高速增长期。在此背景下,9月19日,由华夏能源网、华夏能源研究院主办的“2025光储产业大会暨电力市场化论坛”在苏州隆重举办,大会同期揭晓了2025光储产业大会年度奖项的评选结果。北京恒源新能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恒源新能”)储能板块:天津恒新智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凭借技术创新性与商业可行性,从众多参选项目中脱颖而出、凭借在光储融合领域的卓越实践,荣膺“2025年度典范光储项目奖”。
本次获奖也是对恒源新能独立储能项目、张家口地区打造的“环京最大算电一体碳中和示范区”项目的高度认可。该项目创新性地将规模化新能源基地与大数据中心负荷深度融合,通过“源网荷储一体化”模式,实现绿色电力的高效消纳和稳定供应,成为“东数西算”战略在京津冀落地的典范案例。
在本届大会上,恒源新能技术中心总经理冯立中进行了《算电碳协同创新,赋能零碳未来》主题演讲,以公司的落地实践为核心,全面阐述了恒源新能算电碳协同的创新逻辑与落地路径。
01—算电碳协同的新机遇
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,算力耗能占比持续攀升,实现“双碳”目标必须解决算力增长与碳排放控制的矛盾。“算力是数字经济的新质生产力,电力是算力的血液,而碳管理则明确发展路径。”冯立中强调,恒源新能提出的“算电碳协同”理念,正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通电力系统与算力设施,构建双向赋能的闭环生态。
恒源新能在算电协同方面已取得实质性突破,已部署的300MW/600MWh独立储能项目,采用先进的构网型储能技术,具备毫秒级响应能力和虚拟惯量支撑特性,有效提升电网稳定性和新能源消纳能力。冯立中介绍:“通过算电协同调度,项目预计年消纳新能源电量超1.2亿千瓦时,减少弃风弃光率15%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。”
在“双碳”目标与“东数西算”政策双重驱动下,算力与电力已从“单向支撑”转向“双向赋能”——电力为算力提供稳定能源基础,算力则通过AI 算法、数字孪生技术优化电力调度与预测分析,二者结合可重构能源价值链条。
02—技术创新驱动,拓展多元新业态
与此同时,恒源新能正积极探索“以电引算、以电引碳”的协同发展路径。开发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已实现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实时联动,可根据电价信号、绿电情况动态调整负荷曲线。这种创新模式不仅响应了国家“源荷协同”的政策导向,更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撑。
在技术层面,公司正聚焦三大突破方向:一是绿色算力技术创新,研发高效制冷、余热回收技术,推动算力中心100%可再生能源供电;二是算力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,通过智能协同算法实现毫秒级资源匹配,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;三是数据驱动的协同调度,整合“发—输—配—用”全链条数据,结合AI预测模型动态平衡算力负载与电力供给,目前已实现整体能效提升15%以上。
作为光储行业的创新者,恒源新能已构建起覆盖技术研发、项目实施到生态构建的全链条能力。公司的创新实践表明,算力与电力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、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。随着“东数西算”工程的深入推进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化,算电协同带来的创新机遇将进一步释放,为新能源行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人工智能的尽头是算力,算力的尽头是电力,而电碳共同加持下的算力资源未来将会无穷无尽。作为应“双碳”背景而生的新能源企业,恒源新能始终以“创享联动未来的能源价值”为使命,深耕风、光、储、氢清洁利用,以数字化解决方案构建虚拟电厂及分布式能源系统。
未来,恒源新能将继续携手生态伙伴,以技术创新为笔、以项目实践为纸,持续构建以新型电力系统为核心的新能源体系,为城市与工业净零排放、绿色转型注入更强动能。